滔滔的洛河水呵,从白山下轻快地流过,它蜿蜒曲折在数百里的征途中,冲破陕北黄土高原的层层屏障。汇渭河,入黄河。从高空晰瞰,大地苍茫,云雾飘拂洛河象静卧的一条灰色大蟒;无数的陡峭岩崖在两岸矗立,姿态万千,变化莫测,沟谷深邃。就是这块令人神往的黄土高原,哺育过远古人类的成长。
难忘的1978年,被地质历史的波涛淹没了约20万年之久的大荔人,又重见阳光,这一古人类学上的绚丽之花。在洛河的岸边盛开。
这一年的初春,陕西省水利电力局鉴于引黄河之水灌溉良田的需要,在大荔县一带进行地质勘察。地质队员们披星戴月,不辞劳苦,穿越沟谷寻找化石,据此用以解决有关的地层时代和地质构造问题。一天刘顺堂同志和他的几位战友来到段家公社解放村北头的甜水沟断崖上观察地层剖面。这个剖面高达40余米,由黄土、古土壤和砂砾层组成。在断崖的中下部砾石层中,他们发现有一个直径一寸多长的灰白色圆圈很像是化石他们决定探个究竟。翌日他们来到该地点进行挖掘,经过一阵努力,一个相当完整的人头骨化石出土了。
详细地观察了头骨化石上的破碎痕迹之后,西北大学地质系的同志不久又去做小规模的试掘,将遗漏的若干碎骨残片找了回来,认真地修补,这就是我们如今所见到的完整的头骨化石!
大荔县发现的这具人头骨化石,被称为大荔人。它的完整程度是少有的,虽然其右侧后上方缺了一块,但是根据对侧头骨相应部位的形状可以把它修补复原。颜面部分,主要缺失了左侧的一小块和齿槽突,部也略有移位。尽管大荔人的头骨化石没有柳江人和山顶洞人的头骨化石那样完整,但是前者的时代却要早得多。一般说来,时代越早的,要保持头骨的完整越困难,因为它们所经受的自然条件和地质变迁要复杂得多。大荔人头骨化石不如蓝田猿人、北京猿人的时代老,但后者头骨化石的完整性却远不如前者。因此,可以说大荔人的头骨化石是我国完整的人头骨化石中最古老的;同时又是古老的人头骨化石中最完整的。
本世纪以来,在我国境内不断有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但是大多是属于晚期猿人和新人阶段的材料,对于这两个阶段的人类的情况已经知道得比较详细,然而对从晚期猿人到新人之间过渡时期的人类情况,则知之甚少。
这一中间过渡阶段的人类化石在欧洲、西亚迭有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尼安德特人和类尼人。由于它们的形态繁杂,从而引起了关于人类发展演化的各种学说和争论,古人类学家们对此存在不同的看法。从猿人到新人的演化过程在世界的东方又是如何进行的呢?人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可惜至今一直没有可靠的证据。这一阶段的人类化石在我国的发现只马坝人的一个残破的头盖骨,长阳人的一个破上颌和一枚牙齿,丁村人的小孩顶骨、牙齿,许家窑人的一些骨片及颌骨;桐梓人时代的材料更少。面对这些情况,本文前一作者和张银运同志在1976年写的《中中国古人类综合研究》一文中,回顾和展望了本门学科的研究工作,同时提出了目前急需就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早期的人类化石做更多的发现和研究。此话之后一年多的时间,完整的大荔人头骨化石就问世了。无疑十分可喜可贺。
猿人新人间过渡类型人
稍有古人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猿人和现代人在体质形态上是有明显的差别的。例如2最显著之点是猿人的眉脊粗壮、突出;前额扁塌;头顶低矮;头骨壁厚。初见大荔人头骨化石的同志,常会认其为猿人。的确大荔人的头骨壁很厚,眉脊十分突出,与北京猿人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它可以和蓝田猿人比较。但是从头顶往下看,便会发现它与猿人又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猿人是左右眉脊连成一条直线,而大荔人却是内侧在前,外侧在后,构成“八字形”。这种形态倒是和马坝人以及一般尼安德特人的形态相一致的。大荔人的头顶骨虽低。不过形状与北京猿人有异,它的最宽处在颞骨鳞部后上方,这比北京猿人的高得多;颞骨鳞部上缘弯成弧状。犹如一片鱼鳞,而不像北京猿人那样呈角形。大荔人的这些特征,都是较晚的人类所具有的。
此外,再从面部的骨骼加以分析,更可以看到大荔人比猿人的进步了。它的整个面骨既狭窄又短,比人要小得多,嘴部和鼻部都不很向前突出;两侧的额弓相当细,而且在法兰克福平面以下。(注:所谓法兰克福平面,即是两侧耳门上缘点与左圆下缘点构成的平面在人站立两眼直视前方时,此平面约与水平面相平,人的翻弓在此平面以下,但弓根与颅侧壁的附着线较为倾斜。)至于脑量,大荔人的有120毫升,仅比北京猿人的平均脑量1059毫升稍大,而比1966年和1934年发现的北京猿人晚期的头盖骨(1140毫升)还要小一些。
文章来源:《陕西水利》 网址: http://www.sxslzz.cn/zonghexinwen/2020/0926/567.html
上一篇:向四处拉水说再见 “牛脾气”博士让临潼高海拔
下一篇:陕西汉中:“十条标准”确保农饮工程长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