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是收获和生长的季节,我国多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进入关键时期,在北方,小麦进入收获前最后的阶段,玉米刚刚出苗,水稻已经基本完成插秧,再加上天气炎热,正是农作物需水量最大的时候。气象预测显示,今年北方春天雨水偏多,夏季可能出现伏旱。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农业的命脉。水利设施的建设、水利技术的进步对于农业生产的人为调蓄和干预至关重要,对做好农业防灾减灾,确保小康之年农业丰收,筑牢脱贫攻坚长效基础同样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2020年5月,北京顺义,麦田喷灌。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进入现代社会,农田水利设施日渐完善,灌溉面积逐年上升,同时,农田水利技术也从扩大灌溉面积,逐渐转向提高用水效率的用水方向,并努力向全自动智能化高效灌溉目标迈进。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日前向新京报记者介绍,我国是一个接近中度缺水的国家,人均占有淡水量只有2300立方米,同时,我国每年的农业用水占全部用水的60%以上,因此,农业节水至关重要,“如果农业用水减少1%,就能节约出全北京市一年的用水量”。
千秋水利,一部与水斗争的农业史
中国有世界上最悠久的农耕文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就是最早的水治理案例之一。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形成了引水、输水、蓄水、配水、灌水等一整套完善的农田灌溉体系,同时,还出现了最早的水利科学理论。这一时期兴建的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如灵渠、郑国渠、都江堰等,至今还发挥着重要的灌溉作用。到西汉时期,则出现了第一部农田灌溉管理法规。
三国时代,江南地区的开发日益成熟,水利设施的建设成就斐然,江南首次出现万顷规模的水田。至唐宋时期,灌溉工程已经普及南北各地,江南成为新的粮食主产区,由水利驱动的水车、水磨等机械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珠江流域普遍应用。
水利天下,但水也有无情的一面,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治理洪水,贯穿了数千年农耕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修建了全世界最大规模和最复杂完备的水利工程体系,数十年中,建立了一整套中国特色的水治理体系。
数据显示,我国的堤防超过30万公里,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水资源供给能力超过6000亿立方米。同时,全国20.23亿亩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为10.2亿亩,节水灌溉面积达5.4亿亩。据水利部公开发布的消息显示,“近40年来,全国灌溉面积增加3亿亩、灌溉保证率不断提高的同时,灌溉用水基本没有增加,而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连上了几个台阶。”
淡水危机,比农田更缺的农业资源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多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口粮自给率超过95%,这其中,水利灌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根据中国农科院发布的数据显示,占全国耕地一半的水浇地,出产了全国75%的粮食,以及90%以上的经济作物。
与此同时,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均水资源量却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接近中度缺水的国家。
同时,每年6000亿立方米的用水量中,60%以上用于农业灌溉,许多地方仍旧使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灌溉效率极低。即便如此,每年的春耕、夏播,都会出现缺水的问题,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显示,我国农业年平均缺水量为300亿立方米,而北京市全年用水量为30亿立方米左右,全国农业缺水量相当于10个北京市全市用水量。
尽管近年来,我国已经加大节水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农业用水效率逐渐提高,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姜文来介绍,“2010年到2018年,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提升了10.6%,年均提升1.3%,2018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为0.554。但和农业现代化程度更高的国家相比,我们的农田灌溉用水效率低了20%-30%”。
万亿工程,新时代水利的增产计划
“灌溉技术现代化是我们必须实现的,它灌溉效率更高,技术更先进,对环境的影响更小”,姜文来说。
文章来源:《陕西水利》 网址: http://www.sxslzz.cn/zonghexinwen/2020/0709/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