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堡川灌区,有这样一位老水利人,1972年参加石堡川水库建设,把自己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献给了他衷爱的水利事业。他就是渭南市石堡川水库灌溉管理局项目办主任党福堂,认识的人亲热称他为“老党”。
四十二年来,在石堡川灌区200多公里的干支渠道和水库枢纽工程,留下了老党无数足迹,洒下了他无数汗水,凝聚着一个老水利人无私奉献的情结。
四十二年来,老党与石堡川灌区同步成长,见证了石堡川灌区的建设与发展,他用四十二年青春年华,诠释着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情结。
勤学好问 插上成长翅膀
1972年,老党十七岁,刚离开学校,他就义无反顾地加入到石堡川水库建设的大军当中。鉴于他有主见、敢负责、肯钻研的精神劲头,没多久就被派到石堡川水库泄洪洞施工组担任技术员。
那时的水库建设属于群众运动,合理的施工方案成为工程建设的关键。面对要开挖高度为7米、宽度为5米的泄洪洞,老党翻阅书籍,认真钻研铁路隧洞施工技术,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大胆提出上导洞施工方案,即在上面先施工掘进,打通后再回头掘进,开挖下面隧洞。他这一建议,经指挥部讨论后被采纳实施,一举突破了泄洪洞施工技术难题,使地质条件复杂的泄洪洞得到顺利掘进,按期完成施工任务,确保了水库度汛安全。
1975年年底,在石堡川水库工程建设指挥部召开庆功大会上,二十刚出头的党福堂披红戴花,被授予“青年优秀技术员”荣誉称号。
从那以后,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凭着勤于学习、善于研究、深入调研的扎实作风,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干起,一心一意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硬是从一位“门外汉”变成一位水利工作的行家里手。
勤思敏行 收获科技成果
1998年仲夏,石堡川中低产田改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实施,灌区工程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老党挑起重担,任石堡川项目办主任。
老骥伏枥,身先士卒。黄龙山踏勘测绘时,老党与年青人朝夕相处,奔走在前;在暮色苍茫中,老党与科室同志风餐露宿,谈笑风生;在凛冽寒风中,老党奔波于施工现场,一丝不苟;在办公室里,老党伏案工作,通宵达旦。老党焕发出第二青春,与科室同事一起投入到石堡川灌区热火朝天的工程建设当中。
石堡川灌区地处渭北旱塬,冬夏温差大,渠道冻胀现象严重,如何提高渠道抗冻胀性能,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建设成本,成为摆在老党面前的技术难题。
在施工单位配合下,经过反复试验,老党与科室同志一起,对U形渠°、12°、15°三种外倾角施工工程造价、施工难度、外观感觉、占地面积、过水流量与水位关系、弧段在湿周中所占比例、运行效果等进行对比,发现渠道在3个流量以下时,采用12°的外倾角,渠道衬砌时砼质量易于控制,抗冻胀性效果好,占地面积小,不易淤积,节约水量。而且,与其它角度相比,12°的外倾角渠道美观大方,工程成本有所降低。基于这些优点,老党便和设计单位将U型渠道施工外倾角确定为12°。
2001年,这项技术在石堡川四支渠改造中得到应用,四支渠运行至今将近十三年,至今完好无损。勤于总结的老党,执笔撰写《关于U形渠道12°外倾角的探索与应用》刊登在《陕西水利》,该项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得到推广与应用,老党也被评为渭南市水利先进科技者。
创新思路 铺筑幸福之路
从黄龙山上空俯瞰,一条青灰色的蜿蜒曲线,犹如一条巨龙盘旋在绿草浓荫之中,又犹如一根细而有力的丝线,把巍巍黄龙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便是石堡川水库防汛道路。
防汛公路建设初期,原设计路面为沥青,在建设一公里后,由于坡陡弯急,经过几次沙石运输车辆碾压,沥青路面即开始在坡陡和急弯处发生变形裂缝,怎么办?
做为工程负责人,面对技术问题,老党没有退缩。他多次去西安公路设计院,邀请专家来灌区施工现场进行讨论;上太白山风景区,实地考察山区道路建设状况,对沥青与砼路面进行经济指标分析,果断地提出防汛路面技术变更方案,即将沥青路面变更为砼路面。经过专家论证分析,同意将石堡川防汛路面更改为砼铺筑。
六百多个日日夜夜,十几个月风风雨雨,一年多的冷冷暖暖,一条坚硬平坦的砼道路诞生在荆棘丛中、顽石之上。从2003年6月路面通车至今,石堡川大坝防汛公路基本完好,而同期周边县市投入运行的其它交通路面,早已进行完第二次改造。
文章来源:《陕西水利》 网址: http://www.sxslzz.cn/qikandaodu/2021/0425/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