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模糊性对科技名词翻译的影响 摘 要 科技名词在抽象的封闭科技语义系统中无模糊性,而在具体的认知经验中、作为认知参考点其精确性具有相对性。这使得科技名词翻译准确度的高低与语言模糊性程度的大小成反比关系。上述规律是造成“水利”一词英汉互译处理极为复杂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科技翻译者在工作实践中多加注意。 关键词 水利; 科技名词; 语言模糊性; 翻译 一、引言 “水利”是一个汉语固有词汇。在漫长的语言演变中,伴随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它逐渐成为汉语中表达与“水”相关的各种科技活动时经常用到的一个核心词。我国有很多水利高校,开设有各种水利专业,建有大量水利设施,成立有专门的水利部。这些不同语境中的“水利”对应的英译各异,甚至即使是同样的语境,比如都用作水利高校或学术期刊的名称,对应的英译也差别较大(赵一蔚、靳桂龙 2009)。这种现象给相关翻译工作带来了挑战,成为学界都很关注的一个学术问题。从改革开放后至今,我国学者发表了一系列专门讨论“水利”一词词源及对应英译的论文(姜同 1998;赵一蔚 2009)。然而时至今日,这个核心词汇的英译仍然“没有统一”(李硕 2011: 22)。 我们认为不能将上述局面简单地归为相关翻译者不够努力,或者其能力不足。学界更应该从语言本体的各种特性出发,对上述现象做出更为合理的分析。从上述理念出发,下文拟以“水利”一词的英汉互译为例,讨论语言模糊性特征对科技名词翻译的影响,以求对这类现象做出更为系统的解释。 二、“水利”一词的英汉互译 “水利”一词对应的英译主要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1)译为water resources。比如我国水利部的官方翻译为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of PRC,“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被翻译为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2)译为hydraulic engineering。比如“中国水利教育协会”被翻译为China Association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Education,“中国水利学会”被翻译为Chinese Hydraulic Engineering Society。 3)译为water。例如“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被翻译为China Water & Power Press,“中国水利工程协会”被翻译为China Water Engineering Association。 4)译为water conservancy。例如“天津市水利局 ”被翻译为Tianjin Municipality’s Water Conservancy Bureau。 5)译为hydro。例如,“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被翻译为Sinohydro Group Ltd.。 与之相对,《中国水利百科全书》在集中涉及上述相关英语时将其翻译为如下汉语: 1)water resources译为“水资源”。例如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被翻译为“美国水资源协会”,International Training Center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被翻译为“国际水资源管理培训中心”。 2)hydraulic译为“水利”或“水力”。例如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ydraulic Research被翻译为“国际水力学协会”,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Hydraulic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被翻译为“国际水利及环境工程学院”。 3)hydrological和hydrology译为“水文”或“水文学”。例如,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ological Sciences被翻译为“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Remote Sensing and Data Transmission for Hydrology被翻译为“国际水文遥感与数据传输专业委员会”。 4)water的各种灵活翻译,包括International Water Supply Association被翻译为“国际供水协会”,Scientific Committee on Water Research被翻译为“水利研究科学委员会”,World Associ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被翻译为“世界水土保持协会”。 5)至于在汉语中与“水利”一词联系很多的conservancy,英语中却很少见“把water与conservancy连起来做‘水利’解释的例子”(李硕 2011: 23)。 对比“水利”一词的英汉互译,我们发现: 1)“水利”一词从汉语进入英语时,翻译者倾向优先将其处理为water resources,然后选择hydraulic engineering,最后才选择water conservancy、water或hydro-。而实际上这些英语单词最常表达的意思依次为“水资源”、“水利工程”、“水保护”和“水”的词根。 2)各类与“水利”相关的英语词汇进入汉语时,翻译者优先将其处理为专业性更强的“水力学”、“水文学”或“水资源”等科技术语,在排除上述处理方式可行性后才会考虑“水利”这个词汇。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多。在谈及“水利”一词英译变异较多的原因时,学界一种常见的解释是:由于水利工程学科内涵和外延自身的历时变化(Salamin 1982; Liggett 2002),“水利”一词的主流翻译经历了从hydraulic engineering、water conservancy到water resources的变化(李硕 2011)。这种变化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传达中外学界对水利工程学科认知的演变。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证就是我国水利部在汉语名称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英文译名却经历了从Ministry of Water Conservancy到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的改变。这种变化是为了传达我国当代水利事业正在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缘故。 当然,我们也可以很容易为“水利”的相关英语在翻译为汉语时所呈现的上述现象找到某种解释。现代意义上的大部分科学分支几乎都发源于西方,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逐渐被介绍到国内(宋军令、杜鹃 2010)。因此对于hydraulics之类的英语词汇,翻译者在处理时更容易想到对应的汉语术语——那些几乎与之完全对等的汉译词。 上述原因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部分解释“水利”一词的英汉互译为什么如此复杂。面对与翻译相关的各种纷繁芜杂的因素,译者需要在综合考虑文化影响、词源学演变、语言本体特征和翻译本质等的基础上,从翻译活动最基本的原则出发,在具体翻译案例中做出最为恰当的处理(赵彦春 2005)。下文以上述梳理为具体案例,浅析语言模糊性特征对类似“水利”这类科技名词翻译的影响。 三、科技名词的模糊性 (一)语言模糊性 模糊性与近似性、随机性和含糊性不同,主要是指事物类属的不清晰性,是“事物在性态和类属方面的亦此亦彼性,亦即中介过渡性”(苗东升 1987: 19-25)。模糊性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广泛存在,例如王逢鑫(2001)就在《英语模糊语法》一书中,通过丰富的实例详尽分析了英语在语音、实词、虚词和语法层面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fuzziness)与含糊(vagueness)、概括(generality)和歧义(ambiguity)不同,它与语言如影随形(张乔 1998;伍铁平 1999;刘佐艳 2003)。因此很多学者将其视为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吴世雄、陈维振 2001)。 (二)科技名词的模糊与精确 科技名词以追求精确为第一要务,然而模糊却与之如影随形。不仅是科技名词,即使人们普遍认为对精确性要求更高的数字在实际应用中也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这可以从约略现象的研究中得到印证。约略是指精确数字的模糊理解,美国语言学家雷科夫首次注意到这种语用现象(Lakoff 1972)。例如,某个人回答说他这个月工资发了3 500元。而实际上,他的工资发了3 480元或者3 520元。然而我们却几乎没有人会说他说谎话。这是为什么呢?楚行军(2006)将其解释如下: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只是想获得一个相对准确的数字,因此能够容忍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在需要表达绝对精确数字的语境中,人们需要借助于一个潜在的封闭运算系统。在上述例子中,假定这个人的实际工资是3 480元,需交税80元,还需扣除水电费100元。如果这个人去银行办业务,问银行职员他这个月的实发工资是多少?银行职员回答是3 300元。此时的“3 300”一般是没有任何约略理解的空间。因为双方在交流中实际上蕴含了一点:这个人本月的总工资是3 480元,扣除税收80元和水电费100元后还剩余3 300元。也就是说,双方的交流是建立在“3300+100+80=3480”这个运算等式基础之上的。由此出发,楚行军将日常交流中包括约略在内的数字使用规律归纳如下:任何数字在抽象的层面、在运算系统中,都只能是精确的,而在具体层面、在作为人类认知参照点时任何数字的准确性都是相对的,都可以说是不准确的(楚行军 2006: 113)。 从上述规律出发,约略是一种较低模糊度的数字使用现象,而夸张之类的修辞手法则可以赋予数字最大程度的模糊性。例如,在“白发三千丈”之类的表达中,“三千丈”远远超过头发的实际长度,因此几乎丧失了作为数字的具体语义。与数字使用现象类似,我们也可以将科技名词的使用规律归结如下:科技名词的绝对精确性只存在于抽象的封闭科技语义系统中,而在具体的运用层面作为认知参照点时,任何科技名词的准确性都是相对的,都可以说是不准确的。 以“水利”一词为例,假如这个科技名词只包括“水利工程”、“水力学”、“水文学”和“水资源”有限的几个义项,那么根据“水利工程+水力学+水文学+水资源=水利”这一封闭的科技语义系统,我们就很容易限定“水利”及与之相关的各个科技名词的语义了。然而除了极端情况下的人为定义,上述情况是任何语言都不会出现的。在“水利工程”、“水力学”、“水文学”和“水资源”之外,汉语中还存在着“农田灌溉”等近似无数与“水利”相关的各种义项。在抽象层面,它们之间没有严格界限,构成“水利”的语义连续统。因此作为象征性符号(Deacon 1997),任何科技名词在日常使用中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 (三)语言模糊性对科技名词翻译的影响 综上所述,作为认知参照点,任何科技名词在具体使用中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既然一个科技名词在某一个语言的语义系统中尚且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那么将其翻译为另外一种语言时,由于各个语言的科技语义系统现实切分的差异,这种模糊性必然会扩大。这就使得各个科技名词模糊程度的高低与其翻译准确度的大小成反比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某个科技名词在源语言中的语义界定模糊性越大,则其翻译为另外一种语言时的准确度就越低。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何“电脑”与computer之间的互译处理起来比较简单,而“水利”之类科技名词英汉互译的处理则复杂得多。既然语言模糊性是造成“水利”之类科技名词处理极为复杂的重要原因,那么我们在翻译实践中该如何处理呢? 我们能否通过严格的定义,将“水利”这样的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翻译选择固定下来,以实现术语翻译标准化的目标?实际上,这也正是学界已经发表的各种探讨“水利”一词翻译的几篇论文的主要目的之一。我们认为科技名词翻译标准化相关的各种研究非常有意义,毕竟翻译特别是科技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准确向对方传达原文想要表达的信息。不过,这类工作在涉及“水利”之类语义场较为复杂的科技名词时,很难做到整齐划一。我们可以将“水利”翻译的处理梳理为water resources、hydraulic engineering和water conservancy三种主要情形,但在涉及某些具体语境时,仍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恰当处理。具体说来,一方面,我们需要根据上文的讨论,将各种语境中的“水利”放在抽象的科技语义系统中,做出合适的划分,以便准确定位其翻译;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考察语义之外的很多因素,在均衡各种影响后,对其做出具体处理。 参考文献 Deacon, T. 1997. The Symbolic Species The Coevolution of Language and Brain Lakoff, G. 1972.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A]. P. Peranteau et al Papers from the th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Liggett, A. 2002. What is hydraulic engineering[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Salamin, P. 1982. History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bicentenary of training hydraulic engineering in Hungary[J]. Periodica Polytechnical Civil Engineering 楚行军. 2006. 约略现象探析[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 110-115. 崔正荣. 2010. 水利工程英语词汇隐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四川外语学院. 崔宗培. 2006.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C].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韩孟奇. 2012. 我国高校水利英语研究现状与发展路径[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3): 167-168. 黄文卫. 2011. 水利英语中的语法隐喻及其翻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理工大学. 姜 同. 1998. 水利系统单位名词英译刍议——兼谈我校新校名的译法[J]. 黄河水利教育(2): 27-29. 李奇志. 2013. 论水利英语语料库的创建及其应用[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1): 81-83. 李 硕. 2011. 科技名词翻译与档案意识——漫谈“水利”一词英译的历史变迁[J]. 档案建设(5): 22-24. 刘佐艳. 2003. 关于语义模糊性的界定问题[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4): 23-27. 苗东升. 1987. 模糊学导引[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冉明治, 高朝阳. 2013. 水利水电工程英语的翻译技巧[J]. 外国语文(3): 158-160. 宋军令, 杜 鹃. 2010. 黄河文化与西风东渐[C]. 北京:科学出版社. 王逢鑫. 2001. 英语模糊语法[M]. 北京:外文出版社. 伍铁平. 1999. 模糊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吴世雄, 陈维振. 2001. 中国模糊语言学:回顾与前瞻[J]. 外语教学与研究(1): 7-14. 张 梅. 2012a. 基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水利英语项目化教学模式[J]. 职业教育研究(10): 128-129. 张 梅. 2012b. 基于Blackboard教学平台的高职水利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J]. 海外英语(10): 84-85. 张 乔. 1998. 模糊语言学论集[M]. 大连: 大连出版社. 赵彦春. 2005. 翻译学归结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赵一蔚. 2009. “水利”一词的汉英翻译分析[J].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99-101. 赵一蔚, 靳桂龙. 2009. 论我国水利类高职院校校名的英译[J]. 新余高专学报(4): 93-97. 中图分类号 H059 收稿日期 2014-03-24 通讯地址